别让“腰围焦虑”成为健康潍坊的绊脚石
??鲁网3月12日讯(记者王玉龙 )3月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花7分钟谈“腰围”,直言“有些同志体重管理得不太好”,引发舆论热议。
??从“体重管理年”行动到呼吁宾馆标配体重秤,再到推广体重门诊,这场自上而下的“全民减重”行动,看似小题大做,实则直击当下中国社会的健康痛点。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已达34.3%,肥胖率16.4%,6-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更严峻的是,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直接相关,每年因肥胖导致的慢性病经济负担高达数千亿元。正如网友调侃:“体检报告上的红字警示,比老板的KPI更让人焦虑。”
??肥胖为何成为“时代病”?体重失控的背后,是生活方式与时代发展的剧烈碰撞。
??如,饮食结构失衡。从“吃不饱”到“吃不完”,高油高盐的外卖、含糖饮料、预制菜充斥餐桌,能量摄入远超代谢需求。
??如,运动空间压缩?!?96”文化挤压锻炼时间,城市健康步道虽多,但“下班后只想躺平”成为常态。
??如,认知误区顽固。许多人将减肥等同于“饿肚子”,盲目追求网红轻断食,反而引发代谢紊乱;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胖点才健康”,忽视“小胖墩”的慢性病风险。
??更深层的是,肥胖已从个人健康问题上升为公共卫生挑战。日本通过“腰围法案”降低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中国推行“体重管理年”,本质是以预防代替治疗,将健康关口前移——每降低1%的肥胖率,都能为医疗省下巨额的支出。
??潍坊市近年来持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在慢性病防控、全民健身等领域积累经验,建设健康小屋、推进体质监测,为体重管理提供基础设施支持;“体教融合”推动校园体育改革、卫健系统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卫健、教育、体育等部门联动机制初显。
??不过,也应该看到,目前全民健康建设城乡差异显著,城区健身设施密集但使用率低,农村地区健康服务覆盖率不足,“运动荒漠”与“快餐依赖”并存;认知与行动脱节,部分居民仍存在“胖是福气”“减肥靠饿”等误区,科学体重管理知识普及需突破“最后一公里”。
??潍坊该如何织密体重管理网络?
??体重管理绝非“管住嘴迈开腿”那么简单,需政府、社会、医疗、个人形成合力。
??政策发力,让健康环境“无孔不入”。要强化制度设计,顶层谋划,将健康指标融入城市规划、考评体系。
??体育加力,优化公共活动空间。扩大社区健身设施覆盖,新建写字楼标配健身房;打造“15分钟健身圈”,激活城市运动基因;相关设施提质扩容,升级健康步道,增设智能体测设备;推广“百姓健身屋”,结合潍坊风筝、武术等民俗开发特色健身项目;赛事活动引流,举办“潍坊马拉松”“全民健身月”等活动,提升市民参与度。
??医疗助力,从“治病”转向“防病”。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推广体重门诊,提供个性化减重方案,避免盲目用药或手术;发挥中医药特色,推广中医体质辨识、药膳食疗等本土中医药技术,开发减重茶饮、针灸调理等服务;加强基层干预,社区卫生中心增设营养咨询、运动指导服务,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内容。
??科技赋能,让减重“更智能”。开发AI健康助手,通过智能识餐、动作识别等技术,为职场人群定制动态管理方案;利用大数据预警,整合体检、医保数据,对肥胖高风险人群提前介入,实现精准防控。
??观念革新,重塑健康文化。教育先行,中小学开设营养课程,家校社协同,组织家长参与培训,推广“健康餐盘”进校园,全环境培养科学饮食观;舆论引导,减少“以瘦为美”审美宣传,大力倡导“健康体态”理念,避免制造身材焦虑。
??另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共同构建“健康潍坊”生态圈。鼓励企业建设健康食堂、“运动打卡”,推行工间操,将体重管理纳入日常工作;科技赋能管理,鼓励开发相关健康科技产品,集成饮食、运动多种功能,为居民提供动态管理方案;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探索“运动积分”等兑换服务,让“健康”有所得。
??健康中国、健康潍坊需要“体重革命”。
??国家卫健委启动“体重管理年”行动以来,潍坊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积极参与者,正面临一场关乎全民健康的挑战。
??体重管理不仅是个人健康问题,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从近几年发布的数据看,潍坊慢性病发病率与全国趋势一致——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高发,医疗负担逐年加重。面对这一隐忧,相关部门如何将国家政策转化为“潍坊实践”,成为考验城市治理能力的关键命题。
??未来的潍坊,或许就藏在校园食堂少油少盐的餐盘里,在白浪河畔晨跑者的脚步中,在社区医生为老人测量腰围的叮嘱里。这场“健康体重”的全民实践,需要每个潍坊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需要城市为健康“留白”——让医疗有精度、让运动有空间、让饮食有选择、让管理有温度。唯此,“健康潍坊”方能从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