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物业”服务治理“大民生”
??鲁网5月21日讯(记者 王玉龙)初夏时节,万物葳蕤,走在潍坊市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垛庄村,家家户户墙面上五彩斑斓,绚丽的彩绘给初春增添了一抹亮眼的颜色。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过,绿化带里的冬青、月季修剪得整整齐齐,文体广场、惠民综合体坐落在路两旁,目之所及,乡村道路、农家院落都给人一种清爽舒适感。
??村子紧挨着嵩山1号大道。57岁的郭宝美挥动扫帚,仔细清理着路边的枯草和垃圾。她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把自己负责的路段清扫一遍,简单吃个早饭后再外出巡查,哪里掉落了垃圾,哪户村民家门口的柴草乱了,她马上进行清理或入户提醒。虽然负责村里的卫生保洁,但郭宝美的“东家”并不是村委会,而是村里成立的公益物业管理委员会。村“物业”对于她的工作时长、工作内容和标准都有具体要求。
??“小物业”实现“大治理”
??村“物业”究竟管什么?嵩山社区居委会主任孙婧说,从人居环境整治到乡风文明建设,再到一氧化碳中毒宣传、邻里纠纷化解,都有“物业”工作人员的身影。如今,村里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房前屋后的‘四大堆’也不见了,现在农村生活环境不比城里差!”孙婧说,不仅如此,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更高了,村集体的凝聚力更强了。
??近年来,潍坊市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解决了许多长期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改变了村民落后的生活习惯,转变了村民传统的思维观念,推动了村庄治理能力有效提升,村民清洁卫生意识显著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不过,对比省内外先进地市,差距仍然明显,村庄数量多、农村人口基数大、村均人口数相对偏少,村庄治理难度大,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不断加剧,村级公共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村容村貌整体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等等问题,需要解决。
??针对以上问题,潍坊市农业农村局在全市70余个村庄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在调研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农村公益物业管理模式。
??潍坊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公益物业管理是以公益的形式实现村庄人居环境常态化保持。核心理念是通过发挥村民作用,以村民的“自治”,推进村庄环境的“精致”,最终达到乡村治理的“善治”。具体措施是通过党支部引领、打造品牌、构建机制、完善措施,不断转变村民思想观念,认真履行村规民约,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使村庄人居环境长效保持。
??多项举措确保常态长效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潍坊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运用多项举措建章立制,确保常态长效。其中,“村规民约约束机制”“网格管理联动机制”“志愿服务常态机制”是核心之举。
??村规民约约束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以各村实际情况为基础,将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其中,并针对各村人居环境的短板弱项,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措施,既明确村民在维护村庄公共环境、落实“门前三包”等方面的责任,又明确违约行为、处理依据、处罚标准、申诉渠道等。
??网格管理联动机制在网格制和街巷长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形成网格管理制,形成“大网格+小网格(街巷)+微网格(村民小组)”的村庄网格化管理格局。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将监督管理服务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人,明确网格长、街巷长、小组长的责任和义务,以小网格发挥大能量,促进村庄人居环境长效保持。
??志愿服务常态机制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并将参加志愿服务情况作为评先树优、发放福利的重要依据,引导更多村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让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最终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围绕落实这三项制度,各村还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推进办法。有的完善评先树优,在农户层面评选卫生文明户、美丽庭院、环境示范户等,在干部层面评选优秀网格长、最美街巷长等,在村级层面评选最美志愿者、公益物业管理先进个人等。
??有的出台积分奖励,将农村公益物业管理的内容全部纳入积分制管理,科学制定《积分管理办法》,采取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激励约束措施,建立动态管理、跟踪整改进度的积分评价体系,让“小积分”释放出了“大能量”。
??有的强化督导考核,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考核机构,定期开展考核评比,既考核网格长、街巷长、小组长责任落实情况,又考核村民落实“村规民约”情况,设立红黑榜,考核结果在村内公示,并作为评先树优、积分奖励的重要依据。
??有的注重整合资源,将村内保洁员、公益性岗位、绿化员、护林员、河湖管理员、墓地管理员等人员整合起来,由村“两委”成员统一管理调度,明确人员责任和考核标准,负责村庄人居环境的日常维护。同时,发挥村级“五老”志愿者、乡贤能人的作用,引导参与村级日常管理,结合重要节假日,吸引村庄在外人员回村开展志愿服务,实现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的效果。
??有的借助现代技术,综合利用“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村民微信群、钉钉群等手段,让村民更便于了解上级政策、反映日常问题、参与村庄事务、监督权力行使等,提高村庄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
??“物业”入村处处展现新颜值
??今年以来,潍坊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在青州、寿光、临朐、昌乐等四个市县、14个镇街、74个村庄开展农村公益物业管理模式试点。
??试点开展以来,试点村庄围绕“1+1+3+N”农村公益物业管理模式,结合自身实际,修订村规民约109项,构建机制39项,实施评先树优、积分奖励等有效措施,先后整合人员1500余人,成立志愿服务队伍106支,开展志愿服务430余次,发动群众17000余人次参与“家家户户大扫除 干干净净迎春节”“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等村庄清洁行动。
??通过试点,党组织号召力、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村民主动履行村规民约、开展志愿服务、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推动村庄环境逐步由村内美到全域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