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人才支撑“三个模式”创新发展
??鲁网11月15日讯(记者 王玉龙)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个模式”,主要路径是农业产业化,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解决了当时农业生产率低和比较效益低的问题。
??新时代新征程,潍坊市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部署要求,及时把农业发展重点转移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上来,作为拓展创新“三个模式”的新路径。
??实现农业产业化迈向现代化这一历史性转变,关键在人才。潍坊市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大力推动农业人才引育创新,吸引集聚各方面人才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以人才、智力力量赋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高精尖人才引领农业现代化
??潍坊紧紧抓住获批建设全国唯一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积极融入全省“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实施“智联百?!毙卸?,常态化走进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大院大所对接人才项目,在美国、日本、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设立海外引才联络站,依托中日韩产业博览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等开展展会引才,先后引进农业高精尖人才2300余名,吸引36位农业领域院士来潍设立工作站,引领潍坊在智慧农业、现代种业等领域实现新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团队研发“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应用专利120多项,常年室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比荷兰温室节能50%以上,带动冬暖式大棚发展到第7代,配备水肥一体机、5G摄像头、多功能植保机等10多种智能装备,农民在家用手机就可远程耕地、施肥、喷药,过上了“轻简化、智能化”种地的日子。今年6月,潍坊市整建制创建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着眼突破种业“芯片”,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所长方智远等4位院士担任潍坊种业顾问,集聚237名国内外育种专家,开展基因遗传育种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培育出串收番茄、绿龙黄瓜、太空椒等新品种16个,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目前,潍坊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对虾种质资源库、全省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种子研发企业发展到44家,取得新品种权228个,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70%。
??高能级平台支撑农业现代化
??依托北京大学科研力量,潍坊高水平建设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创建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形成由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领衔、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为两翼、中青年骨干为支撑的“雁阵形”人才梯队,建成7大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和42个独立课题组,取得国内外发明专利37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23个,成功构建西瓜属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突出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潍坊建成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牵头制订我国第一项畜牧业国际标准,7项全产业链蔬菜标准填补国内空白,潍坊标准输出到全国27个省区,寿光蔬菜、青州银瓜、潍县萝卜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现在,一个3斤左右的郭牌西瓜能卖100元,多肉花卉“朝霞”一盆卖到70万元。
??实施“一企一平台”工程,潍坊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成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68个。潍柴雷沃创建国家谷物收获机械科技创新联盟,成功研发北斗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小麦收割机产销量分别占到全国份额的25%、30%、66%,以一企之力对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贡献度超过20%。2023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6%,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
??高素质乡土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
??乡土人才沉得下、留得住,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潍坊实施乡土人才“上山下乡”工程,深入挖掘有本事、有绝活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促进各路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大展身手。
??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6所高职院校、17所中职院???1个涉农专业,成立潍坊职业农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建成农民培训基地、“田间学?!?72处,着力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全市拥有“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3万人,数量全省最多。
??寿光市实施“桑梓人才计划”、在外人才“雁归计划”,年均吸引3200多名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寿光菜农70后、80后、90后占到53.7%,返乡“新农人”成为挑大梁的“棚二代”。高密市大学生刘莉返乡创办家庭农场,应用先进优良品种、现代农机装备、高效增产技术,种植粮食5600余亩,年经营收入1600余万元。省委书记林武现场调研时,对刘莉带动周边农户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给予充分肯定。
??在各类人才示范、引领和推动下,潍坊农业现代化迅猛发展,农产品远销141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连续5年突破百亿元,蔬菜出口量、禽肉出口货值分别占全国的1/8、1/6。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89.15亿元,比2018年增长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