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潍坊有了“新支点”
??鲁网11月20日讯(记者 王玉龙)为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共享,创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教育环境,11月17日,潍坊十中家校社“教联体”成立活动举行。这也是继11月14日“华翼”教联体联盟在潍坊市育华学校成立之后,潍坊市奎文区成立的第二家“教联体”,标志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又有了“新抓手”“新支点”。
??潍坊十中校长付海燕说,近年来,潍坊十中立足实际,顶层设计,以“为家庭赋能,伴孩子成长”为宗旨,探究校家社共育中矛盾和问题的破题点位和密码,画出了一个生态、可持续的校家社共育“同心圆”,校家校社共育取得显著实效。但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之下,仍然有许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是现有共育力量无法解决的。
??“成立家校社‘教联体’,旨在通过与各相关部门、单位联合,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会同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付海燕说,家校社教联体成立后,她们组建了学校联盟团、家长同心圆、社区共建团、法律援助团、企业助学团和绿盾护航团六支队伍,将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育人资源,促进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为学生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坚实平台。
??“当前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笨那缜逃г涸撼ね醭ぱ灞硎尽?/p>
??奎文区大虞街道办事处一级主任科员朱润和认为,“教联体”的成立,意味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不仅能够更好地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还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个性化的成长支持。
??记者了解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始于1983年?。1983年,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在广州诞生,标志着“家校共育”理念的真正落地,从此“家校共育”从“自发”走向“自觉”?。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概念和具体实践在近年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2021年10月,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良好育人生态的重要举措?。同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总结交流各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经验做法,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落地生根。?
??为进一步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今年9月,教育部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以“教联体”为抓手,在馆校协同、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凝聚全社会育人合力。
??该《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潍坊市作为家庭教育和协同育人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在这一方面进行了长达22年的探索实践,早在2002年,就启动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在20多年的创新探索中,潍坊市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2023年,作为唯一地市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党建德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