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聞道丨“烏啦啦”帶火濰坊肉火燒
??魯網(wǎng)3月24日訊(記者 劉斌)最近,短視頻平臺的美食圈熱鬧非凡,一位千萬級的熱門博主“@特別烏啦啦”探尋濰坊美食,在濰坊品嘗朝天鍋、肉火燒、濰縣菜,還去人民廣場體驗放風(fēng)箏。幾條短視頻一經(jīng)發(fā)布,網(wǎng)友們紛紛驚呼:濰坊這座城市的魅力再也藏不住了!尤其是肉火燒,這種只可堂食不宜外帶的美食,更讓外地朋友們萌生了來濰坊吃肉火燒的想法。
??恐怕很難統(tǒng)計,有多少濰坊人的一天是一個香噴噴的肉火燒開啟的。濰坊,古稱濰縣,這里的人有尚文重商的傳統(tǒng),自古文人商人匯集,往北可到京城,往南連接江南,又是膠東半島的門戶,南來北往,繁盛一時,這才造就了老濰縣菜重視海味、制作精細(xì)、用料講究的風(fēng)格。
??肉火燒這種東西,在濰坊以外的地方,被稱為肉餅,但其實二者不盡相同。肉火燒用的肉餡,由五花肉、木耳、雞蛋糕組成,佐以花椒水調(diào)制,用大蔥調(diào)味,有時還加入海米。這幾種材料都是再平常不過的東西,但卻延續(xù)了老濰縣菜的用料特點。大蔥是濰縣本地蔥,鮮甜厚實,海米多用膠東出的金鉤海米,個小,形如彎鉤,木耳和花椒,濰坊西部青州臨朐一帶品質(zhì)極佳,木耳順滑,花椒醇香,海米鮮亮,他們都是老濰縣菜館的常備材料,許多老濰縣菜里,都能看到它們的影子。
??老濰縣菜擅于發(fā)揮食材的本味,清淡不寡淡,精細(xì)又不張揚,是魯菜的典型代表。在濰縣菜里,雞蛋皮和雞蛋糕,常見于大多數(shù)經(jīng)典菜品,這兩樣材料經(jīng)由不同烹制手法,同樣色澤金黃,卻有不同用處,雞蛋皮常用于涼拌菜,拌黃瓜、拌拉皮都少不了,雞蛋糕則入熱菜,如熘肝尖、爆炒腰花等菜品,木耳更是濰縣菜的???,涼拌熱炒皆宜;雞蛋糕、木耳這類東西本身并沒有特別味道,但作為重要的配菜,營造了層次豐富的口感,二者同用,則黑黃相間,讓菜品色澤更為鮮明醒目,比如著名的濰縣大拉皮,黑黃紅綠白五色兼?zhèn)?,賞心悅目;金鉤海米個頭雖小,但有嚼勁,用溫水泡發(fā)幾個小時后,連泡海米的水一起都成了絕佳的調(diào)味材料,濰縣小炒用海米熗鍋,大火快炒時加入海米水,使平常時蔬更添鮮味,是濰縣菜的一大特點,如炒韭菜,黃瓜炒辣椒,都是如法炮制;花椒是濰縣菜重要的味覺來源,大量的熗拌菜,如熗萵苣、熗芹菜,使用由香油和花椒小火煉制的花椒油,各種餡料和肉類的制作則用熱水沏出后放涼的花椒水,無論花椒油還是花椒水,都能夠消解肉類的腥味,增加菜品的香氣。
??這幾樣食材組合為肉火燒的餡料,可以說是地道的濰縣美食,但對于一個肉火燒來說,這卻僅僅是開始。為了讓肉火燒的面皮呈現(xiàn)出酥脆又層次分明的口感,在和面時加入特制的酥油,和完面,做好劑子,再將肉餡包入,肉火燒制作的關(guān)鍵一步就開始了,怎么烤制,各家火燒鋪都有自己的秘訣,也因為烤制方法的不同而風(fēng)格迥異,高下不一。
??早期打火燒的爐子都是特制的,這種爐子下邊燒煤,爐面是平的,一般為鐵板,肉火燒的定型一般在鐵板上,中間部分的爐膛就像一個鼓起來的大肚子,直接與煤火聯(lián)通,形成一個高溫密閉的空間,用來烤制已經(jīng)定型的火燒。這種燒煤的爐子能夠提供打火燒所需要的高溫,又具備兩個溫度有差異的操作面,所以能打出酥嫩兼?zhèn)涞幕馃骸?/p>
??爐子的設(shè)計其實是由打火燒的兩個重要步驟決定的,一般的餡餅一般要么烤,要么烙,而濰縣肉火燒則是先烙后烤,烙,是將團(tuán)狀的面劑子在火燒爐子最上層的鐵板平面上定型為餅狀,使火燒的兩面平整,此時只有表皮微微發(fā)黃,內(nèi)里還未發(fā)生什么改變,真正讓肉火燒脫胎換骨的是第二步,將火燒放入火燒爐子中烤,在火焰之上三十公分左右的地方,是火燒烤制的操作平臺,這個平臺的溫度高達(dá)幾百度,在這樣的高溫下,由酥油和成的面皮開始產(chǎn)生迷人的變化,上下兩張面皮慢慢地鼓起來,在火燒的內(nèi)部為肉餡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空間,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面皮的水分、五花肉的脂肪、餡料的水分和花椒水成為一體,化身高溫的水蒸汽,從而將肉餡蒸熟。先烙,后烤,外烤,內(nèi)蒸,這樣做熟的肉火燒,其實已經(jīng)不是餅狀的,它肚子微微鼓起,面皮的酥油在火烤之下發(fā)揮了神奇的作用,使得外表酥脆,內(nèi)里卻鮮嫩多汁。
??吃肉火燒,有點像吃南方的灌湯包,前提是必須要燙口,剛打出來馬上吃口感最好,正如外地人不知如何對灌湯包下嘴,不是濰坊人也不曉得如何對付剛出爐的肉火燒。先在火燒邊上尋找一處面皮最薄的地方,這里往往已經(jīng)被餡料出來的油浸透了,輕輕咬上一個小口,再吹幾口氣,這樣就可以慢慢享用這種其貌不揚的濰縣吃食了。碰見不會吃的,咬錯了地方,油從薄皮的破口出滴出來,能灑一褲子。
??肉火燒的整個制作過程,其實充分體現(xiàn)了濰縣菜精細(xì)而不張揚的特點:制作者往往把功夫用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呈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看似簡單實則耗時耗力的平常物。吃它的人,如果不琢磨,會只是覺得好吃,有心人則會為它的精工細(xì)作驚嘆。這就像濰縣菜里的甜醬、花椒水、海米水、蔥姜水的運用,你吃著味道不錯,就是不見它們的真身。這是烹飪智慧,也是人生哲學(xué)。
??肉火燒對于濰坊人來說,是不可缺的鄉(xiāng)愁,除了濰坊,你在別處是吃不到正宗的,即便在濰坊,由于家中不會有專門的火燒爐子,這東西雖平常卻并不家常,外帶的火燒降溫后又會變塌,口感味道都不復(fù)存在,所以要想吃上這一口,必須抬腳出門,屈駕到煙火繚繞的火燒鋪,坐在小馬扎上,要一碗豆腐腦或者咸粘粥,在煙火氣十足的市井之中才能嘗到這無處不在的美食。從這一點上說,一個肉火燒,夠平等,夠公道:人人都能吃得起,但任你達(dá)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都得出門,把腳踏進(jìn)這煙火紅塵里,把心埋到熙熙攘攘中,才吃得上,吃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