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渠漫记:山水间的诗与烟火
??鲁网6月23日讯(记者 王玉龙)汽车沿着蜿蜒的齐鲁天路盘旋而上,窗外的丘陵如波浪般起伏,梯田层层叠叠,在晨光里泛着金色的微芒。远处,获鹿山的轮廓被薄雾轻笼,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墨色晕染处,藏着无数故事。这里是辉渠,潍坊安丘西南的一颗明珠,既有山野的粗犷,又有田园的细腻,更流淌着千年不息的烟火气。
??清晨的歌尔营地,露珠还挂在松针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木屋错落于黑松林间,偶有晨起的营员推开窗,惊飞几只山雀。八角学堂里,孩子们围坐一圈,用放大镜观察一片槲树叶的脉络,阳光透过玻璃穹顶,在他们专注的脸庞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导师轻声讲解,声音融进山风里,仿佛自然本身在低语。
??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成年人的归处。营地的生态理念深入骨髓——矿坑改造成的射击场、依地势而建的水上活动中心、用废弃石料砌成的工坊,每一处设计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解。傍晚,篝火燃起,吉他声与笑声交织,星空低垂,仿佛伸手可摘。有人围坐烤棉花糖,有人仰头辨认星座,而山间的萤火虫悄然飞舞,像是大地洒落的星子。
??走进小麦峪,时间似乎慢了下来。石墙爬满常春藤,老槐树下,几位老人坐在磨盘旁择菜,手指间,豆角整齐地码进竹篮。白日梦咖啡的香气从老屋飘出,与隔壁灶间蒸腾的玉米饼气息奇妙地交融。村支书笑着说,这里曾是无人问津的僻壤,如今却成了“齐鲁天路第一村”,城里人专程来听雨打芭蕉,看炊烟袅袅。
??那些被盘活的闲置农舍,木门上挂着“峪见·自然里”的铜牌,里面是年轻人用旧纺车改造的茶几,粗陶碗里漂着几朵野菊。凤凰山机车营地的引擎声偶尔打破山野的寂静,而峪见·自然里的露营者却偏爱静坐浅滩,看溪水潺潺,听风吹稻浪。这里的美,不在于刻意的精致,而在于那份未被驯服的野趣,像村头那棵老柿子树,不必迎合谁的审美,却让每个路过的人都想停下脚步。
??获鹿山谷的夏日,满眼青翠,齐长城遗址静卧山脊,苔痕斑驳的砖石诉说着岁月的痕迹。穿汉服的少女提着竹篮,在树下拾捡果实,裙裾扫过落叶,沙沙作响。山脚下的峰山闲居,管家正擦拭福建运来的老茶具,檀香混着岩茶的气息萦绕梁间,让人恍惚间以为穿越了时空。
??这里是“森林+田园+乡村”的诗意结合。黑松林风景区苍翠如墨,仿古齐长城蜿蜒如龙,复兴门下的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滑,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回音里。黄昏时分,站在将军像前远眺,看暮色如何一寸寸染红层层梯田,直到远山化作剪影,天地间只剩风声。
??百泉禾墅的萌宠乐园里,羊驼悠闲地咀嚼着草叶,梅花鹿的睫毛上沾着晨露,黑天鹅在浅水中划出优雅的弧线。孩子们又惊又喜地递出胡萝卜,既期待又怯生生的样子,让人想起古诗里“不敢高声语”的童趣。
??两处非遗工作室里,老匠人正编织竹篾,织布机咔嗒作响,年轻摄影师蹲在光影交界处,等待篾刀举起的那一瞬间。蒙古包会议室内,作家们讨论着如何将今日所见写进乡村振兴的故事里——而窗外的白桦树上,一只啄木鸟正用它的方式,书写着森林的日记。
??入夜后,半亩山塘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晕染着石板路。有人在小院里温黄酒,陶壶下的炭火明明灭灭;有人躺在野奢帐篷里,透过天窗数星星。山风掠过草木深的篱笆,送来远处营地篝火晚会的吉他声。
??这里的民宿遵循“室外五千年,室内五星级”的理念,老房子被改造成舒适的空间,却仍保留着乡村的魂。清晨推窗,发现主人已在檐下放了新摘的桃子,咬一口,清甜的汁水带着山野的晨露气息。忽然明白,辉渠的动人之处,不在于刻意的景点,而在于那些未被稀释的温情——像小麦峪的炊烟,像歌尔营地的篝火,像半亩山塘的星光,都成了记忆里最温柔的注脚。
??辉渠有山,有水。
??辉渠的山,虽不及泰岱雄浑,却自有其清幽之趣。春日山花烂漫,樱雪纷飞;夏日层林叠翠,蝉鸣鸟啼;秋来枫红菊黄,霜叶如染;冬至则银装素裹,玉树琼枝。辉渠的水,源自雹泉。此泉四季不涸,水涌如珠,日光映照之下,晶莹剔透,宛如碎玉飞溅。百泉之水汇聚成渠,蜿蜒流淌,滋养着两岸的农田。夏日傍晚,渠水泛着金光,孩童嬉戏其中,农妇浣衣溪畔,老翁垂钓石上,一派田园牧歌之景。
??辉渠历史悠久,上可追溯至商周。此地曾属东夷之地,出土的青铜器上,纹饰古朴,诉说着远古先民的智慧。汉代时,辉渠已是人烟稠密之地,至今仍有汉瓦残片、陶器碎片散落田间,运气好时偶尔还能拾得一枚锈迹斑驳的五铢钱,让人遥想两千年前的生活图景。
??辉渠文风鼎盛。孔子弟子有若(字子有)曾长期在辉渠有子山研经讲学,后人建有子庙纪念。明清时期多次修缮,香火鼎盛,形成“有子文化节”等传统活动。有若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思想对当地文化影响深远。据传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也曾驻军留山,至今留下许多奇瑰故事。
??辉渠土地肥沃,物产丰饶。
??此地的小米,粒粒金黄,熬粥香气扑鼻,入口绵软甘甜,曾是贡品之一,现已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郧蟠幸嘣乔宕逼罚园壮?、甜脆闻名,好山好水出好物,果不虚言。
??辉渠的百姓,朴实而热情。
??老者坐于古槐之下,手摇蒲扇,讲述着百年前的往事,如何修渠筑坝,如何抵御旱涝?;郧袼撞┪锕?,收藏825件老物件,包括生产工具,如石磨、风箱,生活用具如煤油灯、饮马槽,林林总总,展现几十年前农村生活,被列为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各村中至今保留着许多古老习俗,触之仿佛穿越千年。
??辉渠还是红色文化的一方热土。
??1944年4月8日,黄石板坡村自卫团以原始武器英勇抵抗装备精良的伪军千余人,激战五小时,最终毙敌32人、伤36人,自身牺牲8人、伤22人。这场战斗被誉为“群众浴血苦战,保卫家乡的战斗范例”,新华社山东分社、《大众日报》均进行了报道。山东军区授予该村“民兵英雄单位”称号,并获赠“铜墙铁壁”“妇孺皆兵”锦旗。村内至今保留有战斗围墙遗址、射击孔、红色记忆文化广场、历史文化展室等,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战斗场景。如今,黄石板坡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吸引游客参观烈士墓、战斗遗址等,并注册“辉渠香”小米品牌,带动村民增收。
??辉渠镇英雄山,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为纪念1946年解放安丘战役中牺牲的百余名烈士而建。近年来,当地政府进行修缮,改善纪念碑、浮雕、墓区等设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另外,抗战时期,该镇张家六村曾是八路军兵工厂所在地,生产手榴弹、雷管等武器。村内现存碾碎弹药的石碾、修械所旧址等遗迹,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军工生产历史。
??辉渠的美,是历史,是现实,是不屈,是奋斗,是梯田里的四季变幻,是山路上的一缕炊烟,是营地里的欢声笑语,也是老匠人手中未完成的竹编。它不张扬,却让人流连;不刻意,却深入人心。在这里,山水不再是背景,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乡村不再是遥远的乡愁,而是可触摸的诗意。
??黄昏时分,登高远望,见炊烟袅袅升起,渠水泛着夕阳余晖,山影渐渐融入暮色?;郧溃唤鲈谟谏剿?,更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千百年来,渠水依旧流淌,山色依旧青翠,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传承着勤劳、智慧、勇敢的品格,让这片土地始终焕发着生机。
??归去时,晚风拂面,蝉鸣阵阵,心中不禁感慨——或许,旅行的意义,就是找到这样一个地方——让你愿意慢下来,听风、看云、等一场日落,然后发现,原来最美的风景,从来不在远方,而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