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學院文學院非遺系列社會實踐紀實:文化的“守”與“傳”
魯網8月20日訊 濰坊,一座用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串珠起來的“寶藏”名市。深藏在繁華鬧市隱僻一隅的是無價的傳統(tǒng)非遺技藝,叫賣在集市街邊的小戶人家里就住著國家級非遺文化傳承人。
扎根在原生態(tài)的非遺文化土壤中,對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而言是幸運的,濰坊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每年暑假都以“記錄故事”為出發(fā)點,開展非遺系列社會實踐,充分結合廣播電視學、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yè)優(yōu)勢,用文字記錄非遺故事,用相機拍攝非遺紀錄片,用對濰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詮釋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
暑假期間,小橘燈志愿服務隊在青州當地司機的帶領下,沿著崎嶇的街道,繞過了四五個彎,這時導航終于提醒已接近目的地,可環(huán)視四周,卻不見非遺文化的影子。猛然抬頭,看著陳年門柩上掛著一塊全新的牌匾,上面寫著“青州挫琴非遺傳習坊”,才知曉眼前這小戶人家就是挫琴傳承人趙生堂,趙老師的家。
像挫琴等諸多非遺文化曾經很難為人所知,文化傳播在地域上的封閉性不同程度地限制著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胺沁z看不見”的現象也一度成為青州這個歷史文化名城的普遍問題,為此,青州當地政府在各方面做出了努力,成功搭建多樣化的文化展現舞臺,讓非遺傳承人有了更多的身份認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紅高興地講到:“門口這條繁華的商業(yè)街之前就是條普通古街,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咱們青州文化,讓非遺更好的傳承下去,咱當地政府就重新建造了這條街。你看!路兩邊全是咱們青州非遺文化,修了這條路咱也受益了!”
趙生堂也是青州古城建造后的受益者。每周清晨的古街上,隨時可聞的是他悠長的挫琴聲,圍觀人比比皆是。實踐小組從圍觀人群中隨機采訪了一位聽眾?!爸皬膩頉]有親眼見過挫琴這種樂器,電視上也很少見呢!”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迅速發(fā)展以及人們對文化需求的逐步增加,非遺文化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濰坊學院文學院將“優(yōu)秀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作為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專項,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與帶領下,每年完成若干個非遺傳承人的口述史和非遺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充分利用專業(yè)優(yōu)勢,學習、吸收、保存、傳播、繼承濰坊市優(yōu)秀文化成果,積極致力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初心如磐,三代癡守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日趨嚴峻,保護現狀不容樂觀。但第五代花毽傳承人李紅一家卻用行動見證著三代人對非遺文化的癡心堅守。
初次見到李紅老師是在花毽制作教學的課堂上,她的笑容和著汗水在那一刻顯得格外質感?;ㄦI傳承這一路也是歷經艱辛的。受父親的影響,李紅從小就與花毽相伴。父親曾在她的事業(yè)風生水起的時候要求她說:“你賺多少錢都只是一個數字,人吃飯就吃那么多,但是你如果做這個事情卻是為咱們青州花毽事業(yè)做了貢獻,你就別干你那攤子了,來幫我吧?!钡菚r的李紅是個商人,面對優(yōu)渥的物質條件和前途無量的發(fā)展可能,她果斷拒絕接受父親傳承花毽的意向。“做花鍵能掙幾個錢,我做一輩子都趕不上我現在幾年賺得多!”李紅曾在心里無數次算過這筆賬。
為此,兩個人甚至還一度鬧到斷絕父女關系的地步。但最終,拗不過父親的決絕,更是感動于父親的堅守,李紅妥協(xié)了。她成為了第五代花毽傳承人。
“放棄自己打拼了數十年的事業(yè)哪有這么容易,但是看到父親用他幾十年如一日的熱愛傳播著花毽,我也不忍心讓這個根斷了啊!于是我便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花毽上來了。沒想到干著干著,自己也深愛上了這份事業(yè)。”李紅對父親日復一日的堅守感佩于心,延續(xù)了父親的初心。
李紅父親李賢臣是青州花毽的第三代傳人,他始終懷揣著一顆將花毽傳下來的如磐初心,為花毽能夠傳承下去逐年操勞奔波,并成功將花毽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在他的柜子里仍然收藏著很多觀賞型花毽,這些都是他最珍愛的寶貝,已經成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今,李紅女兒已經是一名初中生,李紅幸福地說:“女兒在寫作文的時候,時常會講到為自己的媽媽和外祖父傳承花毽而感到自豪。”未來,李紅也希望女兒可以將非遺傳承下去,這種文化已經植入他們的血脈。
為“守”住花毽,李紅父親成立了青州市花毽協(xié)會,李紅還帶領花毽團隊走進當地各大學校,讓更多的年輕人熟知花毽文化。不僅如此,每天早上九到到下午五點,李紅的花毽團隊還會準時出現在青州古城,現場制作花毽并進行表演。
苦心堅守,匠術傳承
梧桐木作琴身,絲弦作琴弦,高粱稈作琴弓。初見趙興堂老先生就是在他的挫琴傳習坊里,一板一眼間可見趙老師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制作一個完整的挫琴,程序相當復雜,共有幾十道工序,從材料的精心選擇到音質的反復調適,都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心血。趙興堂的挫琴都是親手制作,“前期制作都是我自己完成,現在老了,快干不動了,兒子也回來幫幫忙。”從交流中了解到,如今趙老師一年能制作三四十件挫琴。
有一個春節(jié)當日,古城街道上人山人海,游客絡繹不絕。在零下6攝氏度的街頭,依舊可見一位70多的歲老人為游客演奏樂曲,就像一尊藝術雕像。“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趙老師在攝像機前反復念叨,眼里噙著激動的淚水。“祖父留下的照片和挫琴,是給我的唯一遺物?!?/span>年幼時趙興堂就在心中埋下種子,“絕不能讓祖父的技藝失傳,必須要繼承下去?!?/span>
實踐人員在對趙老師老伴的采訪中得知,趙老師突發(fā)過腦血栓,自那之后腿腳不再靈便,說話也會有障礙。但就是在身體不便的情況下,趙老師依舊會騎上電動車,用一個小時的車程去當地學校教學生挫琴。日復一日,似乎成了他獨有的“倔強”。當下,非遺傳承‘老齡化’狀態(tài)非常嚴重,非遺傳承人如果不能實現良性循環(huán),便免不了‘人亡藝絕’的悲劇。為此,趙興堂拖著病軀堅持傳播挫琴,目的就是可以多收幾個愿意置身于傳承事業(yè)的徒弟。
社會實踐小組拍攝期間正好趕上趙老師和他的徒弟外出演出。他這位徒弟是個小女孩,一身古裝、可人面龐上堆滿了文化的氣質?!八矚g跟著趙老師,喜歡挫琴。作為青州人,我也是想讓她把老祖宗的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壁w老師徒弟的媽媽告訴實踐小組人員。趙老師對徒弟進行認真的指導,眼神中包含了對徒弟成才的渴望。
“拉琴的時候,小孫子、小孫女都會跟著我一起唱”,“家里的孩子們也都會拉琴,平時還會幫著我做琴”,“我干到干不動那天為止,他們都可以接著干”,趙老師說到這里有些激動。家里的墻上,他的笑容永遠定格在外出教學生、跟徒弟演出的相片里,泛黃的照片被擦得嶄新。
“咱們也不圖啥,他之前得過一場大病,就是因為對挫琴的熱愛現在才這么快樂。他堅持傳承挫琴雖然苦點,但礙不住他樂意啊,所以他做到啥時候俺都支持他?!?/span>趙老師的老伴講到。
創(chuàng)新發(fā)展,活態(tài)呈現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釋,并且努力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歷久而傳的非遺文化也需要不斷的創(chuàng)新來迎和當下這個時代的需求。但對歷經時間打磨而流傳下來的非遺進行創(chuàng)新也絕非易事,它需要突破的不僅僅是方法,更是思維。
談萬海,濰坊核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實踐人員一進談老師的制作間就被核雕作品《核舟記》給震驚了。這幅作品參加過省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受到了很多專家的好評,這也正是談老師對核雕加以創(chuàng)新后的成果。談老師講到:“不能只照搬過去的樣式了,需要將傳統(tǒng)與現代融合,對作品進行不斷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讓人們對傳統(tǒng)核雕技術有更深的理解?!?/span>
近幾年市場對非遺文化認知度大大的提升,傳統(tǒng)非遺手工藝品也越來越新潮,創(chuàng)新后的核雕作品廣為人們喜愛,這也讓原本無人問津的技藝重新煥發(fā)了新的生命,真正為非遺技藝的傳承做了好事、實事。
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馬愛娟這樣講到:“在青州非遺文化產品展示區(qū) 3100 米的古街上 ,古街兩側非遺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特色小吃等傳統(tǒng)文化元素完美地融入到景區(qū)中 , 讓古街顯得格外熱鬧 , 而傳統(tǒng)文化也可以借景區(qū)傳承下去。”非遺文化有效進入市場,與市場發(fā)生良好互動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已成為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新媒體行業(yè)發(fā)展也給非遺文化宣傳創(chuàng)造了新的路徑,如借助抖音等短視頻的渠道使非遺項目再次活躍在大眾眼前,亦如陸續(xù)推出的《非遺故事》、《非遺中國行》等非遺紀錄片,實際上是新技術推動舊藝術的傳播思路,傳統(tǒng)非遺項目在新平臺上得到發(fā)揚,也向外界充分展現出中華的燦爛文明。
而年輕人永遠是非遺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實踐人員在與談萬海老師交流中了解到,他堅持為青年人開設核雕技藝公益課,免費教他們制作核雕,日復一日樂在其中。他說:“我現在很希望可以帶核雕這門技藝到偏遠山區(qū)的學校里去傳承教學,讓那些貧苦的孩子掌握一門技能,也讓核雕技藝代代相傳?!蓖貙拕?chuàng)新非遺文化傳承路徑,讓學校教育成為認可文化、保護文化、傳承文化的重要陣地,這是代代非遺傳承人和諸多學校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芳心’已筑,青年長征
凌晨兩點半,文學院小橘燈志愿服務隊微信群里的消息依然此起彼伏:“腳本后期思路有待詳細整理,結構框架要注意邏輯性”,“這是我搜集的一些非遺文化學術論文,大家在加強理論性學習同時,體會文化傳承的情懷。”
“我們這次社會實踐橫跨三個專業(yè),遍及三個年級,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姜老師和團總支副書記齊老師親自帶隊耐心指導并且確保我們的安全,廣播電視學專業(yè)的肖欽杰老師更是全程跟進拍攝過程,我們感覺我們所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大家都是帶著一份敬畏之心來的?!鄙鐣嵺`小橘燈志愿服務隊隊長史艷輝講到。
100余份有效調查問卷,每天人均20000步的步行記錄,720分鐘無縫隙進行32400米的路程更換,這一路雖然辛苦,但隊員們都樂在其中。服務隊還緊跟新媒體發(fā)展趨勢,將紀錄片拍攝作為此次非遺宣傳和保護的主要載體,20余次腳本全面修改,10余本非遺文化論文理論學習,這幫青年人在傳承非遺的路上堅定不移地擔負起青年使命,用心走好非遺系列社會實踐的“長征之路”。
社會實踐調研小組在行進過程中,對當地非遺文化大眾認知現狀及非遺發(fā)展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路上偶遇了一群非遺研學的初中生,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抱有強烈感興趣。“這次研學,青州的非遺成功地俘獲了我的‘芳心’,我想要把它帶到我們學校去,讓更多同學來學習!”
非遺文化,一本收藏版租借圖書,需要真正地摸清自家家底,實現看得見、傳得了、有人傳、傳下去。濰坊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小橘燈志愿服務隊結合專業(yè)所學,用非遺傳承人口述史、非遺紀錄片等多種方式,發(fā)現非遺文化,講好非遺故事。同時,文學院還積極將非遺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去,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課堂,為學生們未來走出國門傳播非遺文化打下基礎;學院還打造非遺文化宣講團走進其他學院、班級,讓非遺文化在更多青年人心中生根發(fā)芽。(通訊員 任雅楠 齊晶)
- 【濰坊教育故事】用愛與賞識潤澤心靈,專業(yè)與激情護航夢想2023-12-15
- 【濰坊教育故事】滕金琳:上善若水育桃李2023-11-21
- 【濰坊教育故事】李霖:執(zhí)著追求,無悔選擇!2023-10-31
- 【濰坊教育故事】王菲菲:用愛探尋生命成長的密碼2023-10-11
- 山東經貿職業(yè)學院組織新教師赴曲阜師范大學培訓2023-07-16
- 教育資源均衡化的“東夏之變”2023-06-01
- 濰坊鄉(xiāng)村教師王連霞:每天透析4次,7年沒耽誤一節(jié)課2023-05-04
- 青春正好揚帆啟航 育華學校舉行2019級畢業(yè)典禮2022-06-23
- 是警嫂、是準媽媽,更是人民教師……2022-04-01
- 送教上門,讓折翼的天使重上藍天——臨朐縣特殊教育中心學校送教上門工作紀實2021-12-21